在平时的间歇等高强度训练中或结束后,有小伙伴会立即停下直立不动、拱腰扶物或坐下,认为这样更利于恢复。殊不知,这种做法反而会阻碍恢复,甚至可能引发“重力性休克”。
“重力性休克”是一种可能发生在高强度运动(跑步、骑行等下肢为主的运动)后骤停(如立即静止站着或坐着)时发生的生理反应,严重时昏厥。核心原因是血液“淤积”在下肢,回心脏血量骤减。
运动圈带大家从运动时和运动后突然骤停时血液循环的变化展开阐述:
1. 运动时:心脏高速运转:心脏强力收缩,泵出大量血液以满足肌肉对氧气和能量的需求。肌肉泵作用:腿部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和放松,就像一个“泵”一样,挤压下肢的静脉血管,帮助克服重力,把血液有效地“挤”回心脏。血管扩张:运动肌肉中的血管扩张,以容纳更多血流。
2. 运动后突然骤停(如站着或坐着):
肌肉泵作用消失:腿部肌肉不再收缩,失去了帮助静脉血回流的关键动力。
心脏仍在高速运转(惯性):心脏不会立刻慢下来,还在试图以接近运动时的速率泵血。
重力作用凸显:没有了肌肉泵的对抗,重力导致大量血液淤积在下肢扩张的静脉血管中。
回心血量急剧减少:淤积在下肢的血液无法有效回流到心脏。
心输出量骤降:心脏没有足够的血液可以泵出,导致心输出量(每分钟心脏泵出的血量)急剧下降。
血压快速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导致全身血压(尤其是收缩压)快速下降。
大脑供血不足:血压过低,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携带氧气)泵到位于最高处的大脑。
3.重力性休克什么样:高强度运动后身体立即静止后出现头晕、黑朦、恶心、出冷汗、苍白,严重时意识丧失(昏厥)症状既是重力性休克。
现在知道剧烈运动后身体骤停容易引发“重力性休克”等,尤其是需要冲刺或持续跑动的下肢运动,如跑步、骑行、足球、篮球等,且运动强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风险越大。同时还可能引起其它问题:
1.增加心脏负担:运动时心脏需要努力泵血以满足身体需求。突然停止运动,心脏仍然高速跳动,但外周阻力(尤其是下肢血液淤积后)可能发生改变,会给心脏带来不必要的波动和负担。
2.不利于乳酸及代谢废物处理:运动时肌肉会产生大量乳酸及代谢废物,运动后继续进行低强度活动维持较高的血液循环,促进乳酸及代谢废物更快地被运走和清除。立即停止血液循环较慢会减缓这个过程。
3. 不利于心率平稳下降:
运动时心率很高,让心率逐渐恢复到静息水平有利于心脏健康。完全静止虽然心率也会下降,但有血液淤积的问题,心脏反而要更“吃力”地工作来维持血压和供氧。
4.影响肌肉恢复:
肌肉在紧张状态下立即静止冷却下来,容易变得僵硬、紧绷,长期如此会降低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灵活性,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
如何预防重力性休克?
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剧烈运动后突然骤停,要进行冷身/整理活动:
1. 高强度运动后持续慢走或慢跑 5-15 分钟: 这是最核心的预防措施!保持低强度的下肢活动,让肌肉泵继续工作,帮助血液回流,同时让心率平稳下降。
2. 高强度运动后避免立即站着或坐下不动,即使很累,也要强迫自己慢走几分钟。
3. 拉伸应在慢走之后进行: 拉伸时虽然相对静止,但因为在慢走之后,心率和血压已经相对平稳,风险大大降低。
4. 补充水分:运动中和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维持足够的血容量也有助于血液循环。
发生重力性休克怎么办?
1. 立即平躺:这是最重要的急救措施!让患者平躺(头稍低、脚稍高),平躺后重力影响减小,血液更容易回流心脏和大脑。
2. 保持呼吸道通畅:检查呼吸,松开紧身衣物。
3. 抬高下肢:如果平躺后症状未迅速缓解,可以将下肢抬高(超过心脏水平),进一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4. 观察与等待:通常平躺后血液重新分布,大脑供血恢复,症状(包括昏厥)会很快(几秒到几分钟)自行缓解。
5. 补充水分(清醒后):患者清醒后,可以少量补充水分(如果条件允许且患者可以吞咽)。
6.寻求医疗帮助:如果昏时间较长、反复发生、伴有胸痛、呼吸困难、抽搐、或意识恢复后状态异常,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总结
剧烈运动后切忌急刹车骤停!高强度运动后进行低强度慢走或慢跑,是科学、安全运动不可或缺的环节,能有效预防“重力性休克”等问题,加速恢复、减少不适和受伤风险,让运动效果更好。
上一篇:户外运动火爆的必然 下一篇:你知道湿度对运动能力影响有多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