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行车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消费构成多元化与用户需求升级共同推动行业转型。运动圈从以下消费构成、用户特征、趋势变化及未来方向四个维度综合分析中国自行车市场消费结构与趋势:
一、消费构成分析
1. 细分市场格局
- 电动自行车:2025年一季度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同比猛增38.5%,政策驱动(如“以旧换新”)和下沉市场(三四线城市通勤需求)是核心动力。智能化产品占比达19.1%,防盗系统、APP互联等功能成为标配。
- 运动自行车:2023年千元以上车型产量1215万辆(+15.1%),但2024年下半年起高端市场降温,品牌降价去库存(如崔克部分车型降幅达50%)。公路车逆势增长,据京东《2024上半年体育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路车成交额增长141%。
- 传统代步车:低价单速车仍占出口主力(如16英寸小轮车占美国出口量23.26%),但国内消费向电动化转移。
- 周边装备市场:骑行服、智能设备增长显著,2024年上半年京东平台骑行服成交额增长127%,头盔、码表等配件涨幅超80%。
2. 价格分层特征
- 高端市场(>8000元):占比70.77%,但泡沫破裂后国际品牌大幅降价,碳纤维车型保值率下滑。
- 中端市场(2000-5000元):国产性价比车型主导,如喜德盛AD350(碳架+105套件仅3998元)抢占份额。
- 下沉市场:三四线城市骑行消费增长85%,人均消费提升60%,偏好实用型电驴和入门山地车。
二、用户群体画像
1. 年轻化与性别平衡
- 18-30岁群体:消费主力,占比超40%,热衷智能装备(码表、功率计销量增长40%)和社交分享。
- 女性用户崛起:“她经济”显著,单套装备消费常超万元,更关注颜值、轻量化及社群体验。
2. 家庭与泛运动群体
- 家庭租车需求占比超70%,绿道骑行成假日新选择。
- 入门用户从共享单车转向初级山地车/城市车,健康管理(如减肥、缓解腰肌劳损)是核心动机。
3. 地域差异
- 一二线城市:偏好公路车、电助力车,注重品牌文化和赛事关联(如环法IP)。
- 下沉市场:电动自行车主导,载货、配送等实用功能优先。
下表总结了不同用户群体的消费特征与偏好:
三、消费趋势变化
1. 理性化与性价比主导
- 中产“骑行热”退潮,消费者从追逐品牌溢价转向注重配置(如“碳架+105套件3998元”成新标杆)。
- 二手市场滞销,高端车型折旧加速,用户更倾向“按需升级”而非盲目追新。
2. 线上线下融合消费
- 线上:2024年上半年京东公路车成交额增长141%,电助力车增速第一;用户依赖短视频/KOL测评决策。
- 线下:门店转型“服务+社群”中心(如CLUB100提供Bike Fitting、修车课程),增强用户粘性。
3. 生活方式延伸
- “骑行+”场景:健身、社交、旅游融合,如“骑行+咖啡馆”(RE而意)、宠物友好设计(Brook&Breeze)。
- 社群经济:某骑行俱乐部成立2年成员年增超1500人,活动赞助成品牌曝光新路径。
四、未来发展方向
1. 技术驱动产品升级
- 智能化:GPS防盗、健康监测功能普及,锂电续航突破100公里。
- 材料轻量化:碳纤维应用普惠化(如内模技术降低成本),气动设计深化。
2. 市场分化与全球化
- 国内:高端市场聚焦“品牌价值+用户体验”,中端性价比竞争白热化。
- 国际:新兴市场成出口引擎(如2025年Q1对印尼出口+89.8%),OBM模式替代代工。
3. 政策与基建红利
- 杭州等城市规划2035年骑行道网络,释放家庭骑行需求。
- 欧盟取消电动自行车“双反”关税,中国锂电车加速出海。
- 我国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总结
中国自行车市场正从“销量扩张”转向“结构优化”:消费理性化倒逼品牌重构价值,产品升级与差异化并举,开发国际新兴市场,年轻一代、女性与下沉用户开辟新蓝海,电动自行车与智能化装备成为增长双引擎,注重社群营销、把握政策红利;未来胜负手在于—能否以技术创新匹配实用需求,以社群运营激活文化认同,以全球视野布局差异化市场。运动圈联合中壹展览及领军企业组织的中国户外运动展于12月12-14日在杭州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为户外运动产品、自行车及骑行装备企业架起于销售、代理、社团、骑行爱好者及用户沟通交流桥梁,相聚一起讨论行业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希望为助力户外运动行业健康发展尽绵薄之力。
上一篇:摩托车头盔喷漆工艺及喷油掉漆解决方案及附着力处理剂的作用 下一篇:骑行必备装备丨骑行头盔